唯心聖教學院定位:終身學習、終身修行
宗主 混元禪師於2018年本教恭祝阿彌陀佛聖誕法會,向諸弟子開示:「唯心聖教學院是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亦是當下為天下太平,導正人心之教育體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相輝映。當下唯心聖教學院之成立是唯心聖教教主王禪老祖天威之示現,弘揚中華文化道統,以大家學易經幫助社會大眾安家立業,安身立命,亦是協助社會國家安定,人心安定,是國家整體之福。唯心聖教學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教育體制上最為頂尖的教育單位,是代表中華民國之教育體制在國際上豎立一盞教育燈塔,這座燈塔豎立起來,就是世界和平的開始。」
宗喀巴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及「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自未調伏不能伏地……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故欲利他需從自身的涵養開始,即是自我的轉化,本校定位為一所「宗教終身學習」之大學,此定位正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四目標標精神相輝映,希冀學生時時刻刻終身學習鍛練修行,提升自我能量內涵,以為利益眾身做準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6年的「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報告書指出基於傳統生活型態的重大改變,人類尚有更重要的需求,需要深入認識他人與整個世界,因為在今日的世界中人類最缺乏的是相互瞭解、和平交流與和諧共處。因此,提出終身學習的四大支柱,這四項學習內涵被視為教育的重要基礎。之後,於2003年的「開發寶藏:願與策略2002-2007」(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報告書提出終身學習的第五支柱概念(吳明烈,2004),此五大終身學習支柱最終如下:
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
教育部於2021年學習社會白皮書指出這五大學習支柱正反映現代人終身學習在認知力、行動力、人際力、未來力和應變力方面的重要性。
本校易經風水宗教教育教導學生學修易經學會發現問題、正確分析與判斷事物、知人知事正知正見、善解轉換心念及改變、與人互動溝通;學修風水學,宗主 混元禪師開示:「人可不不相信風,但人已在風水中受蔭。」學會改變環境扭轉乾坤;學修宗教學會包容、忍辱、修心、修口、養真靈以達安心之境。
在修練服務利他之心念時,則需時時惕勵自我需有顆堅固不可催之金剛心,有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述之:「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同時,需終身修行觀內自省,時時惕勵自我修心、修口、養真靈,以易經風水心法之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開啟自我安定的內心,此亦在積蓄利益眾生之能量。此如《六視壇經 · 無相頌》中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跨領域結合之教學與研究:從自利轉化成利他能量
當今世界重大議題與問題已非屬於單一領域可以瞭解及妥善處理,而是需要結合好幾種不同領域觀點,針對問題去尋找圓滿妥善的解決之道。唯心聖教學院的師生來自於不同專業領域背景,本校以宗主 混元禪師和教主任王禪老祖師尊天人合一後所傳之易經、風水、宗教為核心,將之應用於建築學、庭園景觀設計、室內設計、都市計劃、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媒體傳播、人文史地、哲學、經濟學等,進行跨領域之結合,希冀能解決士農工商百業所面臨之議題。
為達上述之目標,本校之學術研究將不同專業領域之教師,共同組成學術研究團隊,進行跨領域結合之研究,希冀藉由跨領域研究之結果為永續發展目標(SDGs),貢獻找到可行的方案,得以解決永續發展之相關問題。同時,在教學方面,以跨領域結合之學習,建構學生具備多元知識領域之內涵。以儲備學生具備宗教宗胸懷的齊家、治事業、治國、平天下之能量。
本校參酌聯合國之續發展目標(SDGs)之目標 4、8、11,從目標 4-終身學習出發,建構師生終身修行之理念,透過學術研究及教學將易經、風水、宗教與多元學門進行結合,以建立自我轉化之能量。再者,以「利他」之大學核心價值,落實目標 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及目標 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最終能莊嚴、成就、圓滿眾生,此即是終身修行、利他之真實義。
大學社會責任:引領學生建立利他服務精神
國際大學校長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AUP),於2016年10月號召全球大學將17項永續發展目標和世界公民意識的理念融入教學、研究、院校中長程發展策略與政策制定之中,建立跨校、跨國、跨領域、跨產業、跨世代的共同語言、發展願景與行動目標。
之後於2017年「永續發展解決平台-澳洲/亞太區」(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Australia/Pacific)與「紐澳高等教育機構永續聯盟協會」(The Australasian Campuses Towards Sustainability),針對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及學術單位共同發展《SDG大學永續指南》 (Getting started with the SDGs in universities)。
《SDG大學永續指南》指出 17項永續發展目標議題涵蓋了廣泛的相互關聯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大學的獨特功能和專業知識對於克服所有這些挑戰至關重要。可以說,缺少大學的功能,就無法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大學的關鍵角色在於:
據此,本校專注於永續發展目標 4-提倡終身學習,及目標 8-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故於立校籌備期間,已經面向各級學校教師和大專校院學生分別辦理教師輔導研習營和建築設計與風水大專暑期研修班,以終身學習之模式,為建構包容、平安、和諧之社會家園努力,此時是在實踐本校大學核心價值-「利他」之真實義。因此,本校將持續由教師帶領學生,由大學社會責任之理念出發,落實服務利他之大學心價值。
大學社會責任理念-教師輔導研習營
本研習營從本教教義之觀點契入生命教育和環境教育,與各級學校教師共同探究中華文化易經、風水、宗教等議題,旨在協助教師瞭解如何從易經、風水、宗教出發,學習認識自我,進而發現心安、安心之路,並使其應用於個人及家庭生活。再者,宗主 混元禪師指出「教師是高僧大得的行者,是菩薩的化身」,「為人師表學易經,諄諄善導見真情」,故教師是啟發智慧的賢者,協助教師透過易經心法瞭解學生特質因材施教,將來更能運用易經、風水、宗教幫助學生,引導學生發露潛藏之智慧,發現屬於自己的天空,使莘莘學子們走向人生正確的方向。因此,經由本研習營之實施,透過教師避免學生走錯人生的方向造成遺憾,以創造祥和之家庭社會。
大學社會責任理念:建築設計與風水大專暑期研修班
本研修班面向全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土木工程、室內設計、都市計劃、不動產開發、土地管理、水利工程、營建工程等相關科系所學生進行招生。在以易經、風水、宗教之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為研修課程核心,使未來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土木工程師、水土保持規劃技師、或都市計劃人員等能認識瞭解易經風水學對居住空間及大地環境之重要性,使其日後能將易經風水學與其所學之專業進行跨領域整合,培養利他服務精神。同時,給予正確之宗教觀念,使其能具備宗教慈悲喜捨之信念,關懷大地萬生萬物,為社會建設幸福光明家園,故此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8-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